ENGLISH|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联系我们
实验室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实验室概况

简介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

鉴于1995和1999年连续两次在“国家化学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00年经科技部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扩充“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总公司高分子化学联合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重新组建成“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2001年3月通过建设验收。

在2004年“国家化学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中,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三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同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奖。

鉴于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部分整建制纳入“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设序列,依据“2009年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评估计划”通知,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单独评估,第四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2014年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评估,连续第五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总体定位

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前瞻领域的交叉与结合,对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科学的学科交叉,建立了以塑料、橡胶和纤维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代表的传统高分子工业;高分子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学科交叉,产生了以光电磁功能高分子为代表的新兴学科领域-塑料光电子学;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形成了以生物医用高分子和生态环境高分子为代表的新兴高分子产业等等。总之,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能源、信息、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需要发展协同调控和优化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和凝聚态结构的新概念与新原理、计算模拟与成型加工的新方法与新技术,以解决我国高性能和功能专用高分子材料明显短缺的紧迫局面。石油资源短缺和石油资源高分子带来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发展非石油资源、完全生物降解的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体内和体外一次性医疗制品、组织工程和药物控制释放等生物医用技术,需要发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硅基半导体材料为核心建立的光电子工业将面临元器件微型化和集成化带来的物理极限和技术挑战,期望发展塑料光电子学。

鉴于高分子科学具有面向前瞻领域的学科交叉特点和高分子材料具有面向国家需求的广泛应用特征,实验室长期坚持“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与“高分子材料的高技术研究”协调发展与统筹布局,坚持“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化,高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学术传统和战略定位,面向高分子科学的国际前沿和高分子材料的国家需求,发挥学术特长,依靠学术积累,结合自身优势,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若干可能的突破点开展创新性研究。

实验室总体定位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和高分子材料的高技术研究,推动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前瞻领域的交叉,促进高分子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实现高分子科学与高分子技术的协调并重发展。不仅能够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领域方向创造出标志性成果,取得不可替代地位,而且在凝聚杰出人才和优秀研究群体、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建设公共设施平台等方面,实现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选择高分子的高性能化、高分子复杂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力争通过交叉联合、协力攻关的发展模式在高度学科交叉领域方向取得在国际上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形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成果,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与高分子技术的跨越发展。

高分子的高性能化

-高分子的结构可控合成与性能优化. 发展烯烃/双烯烃的活性配位聚合、烯烃与功能单体的高效共聚合、组成与结构可控的高分子控制合成新方法与新技术;利用分子设计原理和新合成反应,制备新型拓扑结构和有机/无机杂化链等特殊结构与性能的新型高分子。

-高分子反应加工. 通过发展在线检测技术及理论和模拟方法,重点研究高分子反应加工中的机理与动力学、形态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建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发展新型功能化、高性能化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复杂体系

发展从微观到介观再到宏观尺度及其逆过程的理论与模拟方法,完善多尺度结构的现代表征手段,研究多相、多组分高分子体系分子链构型演变、相转变、聚集态结构形成等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协同控制机制和规律性。

 

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

-光电功能高分子. 面向塑料光电子学,特别是有机平板显示与高分子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目标,以解决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与电子结构的关联、凝聚态结构与光电性能之间关系等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在分子设计与合成、薄膜生长与调控、微加工方法、器件组装与优化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生物医用和生态环境高分子. 通过发展高效生物与化学物质转化新方法,充分利用生物质和二氧化碳资源,研究智能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方法,实现结构与性能调控,发展新型生物医用与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

总体目标

突出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布局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和高分子材料的高技术研究,按照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化、高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战略,建设人才队伍和建立运行管理机制,使其成为具有一流成果、一流设施、一流人才、一流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基础研究方面,准确把握国际高分子科学前沿与学科交叉发展态势,在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提出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开辟前沿领域新方向。通过开展系列原创性、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引领国内高分子科学研究发展方向,成为国际一流的高分子科学实验室。

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围绕石油资源型高分子和非化石资源型高分子,面向发展高分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突出强化可控聚合催化剂、反应加工新技术、环境友好的生态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等重点领域方向的高技术自主创新,成为提升传统产业和创建新兴产业、提供国际核心竞争力高技术的创新基地。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凝聚一批国内外高分子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杰出中青年科学家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一支拥有1-2名国际知名科学家、3-4个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能够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富有创新意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适合学科交叉和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国际化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创新环境,为重大创新成果的形成和杰出人才的产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