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联系我们
学术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报告

学术交流会: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20

  Tuesday, 25 October 2011 ? 9:00 – 17:30 ? Seminar Room 410
CIAC, Changchun Renmin Street 5625

09:00-11:30 参观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韩艳春 研究员
参观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 君 研究员
参观长春应化所科技展馆
座谈:交流实验室管理、运行和发展
  

主持人:韩艳春 主任

14:00-14:30 染料分子功能调控
彭孝军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4:30-15:00 烯烃结构可控聚合与新催化剂
李悦生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5:00-15:30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合
吕小兵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5:30-15:45 茶歇
  

主持人:彭孝军 主任

15:45-16:15 Biodegradable Biomedical Polymeric Materials
黄宇彬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6:15-16:45 有机气体分离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贺高红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6:45-17:15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mi-Crystalline Polymers
门永锋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染料分子功能调控
  染料在激发态会呈显现出光 、热、电和化学反应等不同的释能途径,这些途径可以用分子结构的设计来调控,使其应用功能得到强化。如调控激发态分 子内电子转移,可以实现染料分子的荧光识别和响应,包括活细胞内金属离子、小分子、DNA、蛋白质等多种荧光探针的设计 和应用,特别是实现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和产业化。染料激发态也可以通过分子内基团转动的内转换,将激发态能力转换为 热能,同时避免光化学反应,提高染料的耐光稳定性,特别是用于耐候性喷墨打印等信息记录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彭孝军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精细化 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标准组织ISO-TC42-WG5中国专家。1978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在南开大学从事 博士后研究,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2008年被推举为辽宁省首届“攀登学者”,2010年获辽宁省首批“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彭孝军教授主要从 事染料精细化工研究,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及国际 ISO标准20余项。
 
烯烃结构可控聚合与新催化剂
  高分子的结构可控合成是现代高分子化学的精髓,包括结构可控聚合与结构导向的高分子合成。结构可控聚合,即在聚合过程中控制聚合物的链结构,包括分子量及其分布,单体的立构选择性、双功能单体的区域/立构选择性,共聚物的序列结构与拓扑结构等,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发展具有高活性和强可控能力的催化剂或引发体系。
  纵观高分子的发展历史,高分子的结构可控合成的每一个进步都会促进这一学科的跳跃式发展。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现使以烯烃聚合物为代表的塑料工业迅猛发展;Grubbs催化剂为环烯烃的聚合提供了开环易位聚合新方法。这些在高分子合成方法学方面里程碑式的贡献均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属催化偶联链式聚合反应的发现为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方向等等。这些在高分子结构可控合成方面的突破促进了和正在促进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与功能化、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低成本化和通用化。例如,Dow Chem在连续聚合反应器内使用双组份催化剂,发展了链穿梭聚合、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多嵌段聚烯烃。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973项的支持下,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实现跨越"的基本原则,重点突出新催化剂及其催化烯烃聚合、功能化聚烯烃材料、超支化聚合物合成等几方面的研究,期望突破国外专利保护,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催化剂和新材料,为发展我国高分子科学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贡献。
李悦生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3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化学系,1983-1984年在治金部长春黄金研究所工作,1984-198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7-1989年在辽宁石油大学石化系任教,1989-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攻读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浙江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97年1月被中国科学院特批为研究员,1997-1999年作为洪堡研究奖学金获得者在汉堡大学作访问研究。1999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工作,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获中国科学院-拜耳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吉林省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1年获中国石油与化工工业联合物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前主要从事烯烃结构可控聚合与新催化剂、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合成与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合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生成聚碳酸酯的反应是最有潜力的绿色聚合过程之一。针对这一聚合反应,已报道了很多催化体系。其中,基于三价钴配合物的双组分或双功能催化体系是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该类催化剂不但能高效催化二氧化碳与含给电子基团的环氧烷烃,还可以与含吸电子基团的环氧烷烃共聚合,高选择性获得碳酸酯单元高于99%的共聚物。部分体系还实现了立体选择性交替共聚合,获得了高立构规整性聚碳酸酯。在这些催化体系中,亲核性共催化剂或锚定在配体上的亲核性共催化剂担当重要角色。这次报告将重点阐述我们近几年在三价钴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合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结果。
吕小兵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4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97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始一直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1999年晋升为讲师,2005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氧化碳的催化活化、不对称配位可控聚合和二氧化碳参与新反应构筑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Biodegradable Biomedical Polymeric Materials
  Many natural and synthetic polymers have good characters to be us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like their biodegrad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However, in many cases of the medical field, additional functions are required, such as pH,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ctive-targeting, controlled release of drugs, etc. In these cases, the modification of synthetic polymers by bio-active molecules is often necessary. For example, copolymers with reactive groups on the side chains could be further modified with anti-cancer drugs to have the more stable micelle structures and sustained release behavior for the drug molecules. If the polymers are combined with pH or temperature sensitive segments, cell or membrane recognition peptides or chemicals, the active-targeting of the anti-cancer drugs could be realized. Furthermore, the reactive groups on copolymers could also be used to bind with larger molecules, like proteins. In the case of Hemoglobin conjugation, after the self-assembly of the modified copolymers, the new carrier system with Oxygen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could be obtained and used as the artificial red blood cells without bloodtype and virus.
黄宇彬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3: B.S. in polymer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1999: Ph.D. in polymer Chemistry, CIAC;2000-2006: Associate Professor, Waseda University, Japan;2006-present: Professor,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Research interests: 1. Artificial red blood cells 2. Anti-cancer polymer drugs 3. Endotoxin selective removal
 
有机气体分离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针对有机气体分离膜研究中存在的可控制备和复杂体系耦合膜分离等问题,提出了复合层嵌入因子模型、复合层分子与支撑层结构匹配模型,用添加剂调控支撑层结构,建立了气体分离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气体分离膜,应用于10余项有机蒸汽回收工业化项目,打破了进口膜的垄断。
  指出了长期被忽略的浓度极化等非理想传递因素,严重降低高性能气体分离膜的效率,建立了浓度极化数学模型,提高了膜分离过程设计的准确性。
  开发了多组分多来源复杂含烃气体膜分离耦合技术。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等行业中尾气来源多样、组成复杂、压力多变,缺少高效多目标分离技术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组分合并法则、三角坐标矢量分析的可视设计方法,开发出系列双向富集、梯级耦合分离技术及工艺包,解决了多组分和多股进料含烃尾气的多目标回收难题,在20余项工业过程中实施,使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每年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减排CO2超过15万吨。
贺高红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获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93年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学位,1993年至今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期间多次次到香港科技大学、法国贡比涅科技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和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201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担任国内外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和膜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
  目前主要从事有机膜的制备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气体分离膜及过程、燃料电池膜和液膜过程等。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mi-Crystalline Polymers
  Tensile deformation normally transforms the spherolitic structure of semi-crystalline polymers into a highly oriented fibrillar one. To explain such a transition, two distinctly different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1. stress induced melt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and 2. pure slips in the crystalline phase including crystallographic fine slips and crystalline block slips. On the basis of mechanical stress-strain tests and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measurements, we are able to unify the above mentioned controversial arguments about the tensile deformation of semi-crystalline polyme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nsile deformation proces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tretching of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of crystalline skeleton and amorphous polymeric melt. Crystalline block slips always occur at small deformation followed by stress induced disaggreg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forming fibrils. The strain at which fibrillation starts is decided by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stability of crystalline blocks and the modulus of amorphous network. By varying the number of tie molecules connecting two adjacent lamellae we are able to conclude that it is the state of the entangled amorphous phase as a whole but not the number of tie molecules which determines the strain of fibrillation.
门永锋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物理系;1998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于德国弗赖堡大学物理系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德国BASF公司高分子研究中心做博士后和Physicist。2005年起担任德国BASF公司科学顾问,2007年起成为IUPAC商用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会会员。2010年起担任德国同步辐射中心项目会评专家组成员(Project review panel PRP5 scattering and soft matter)。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研究聚烯烃的凝聚态结构和性能及高分子乳胶的成膜机理和性能。